2018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古代文学常识专题训练(二)

2018年高考生将要进入第三轮冲刺阶段,复习策略更侧重综合训练和紧扣考纲。语文是一个重视积累的学科,考前的集训非常有必要,将带着大家一起冲刺。今天房山高考补习班为备战高考一线的高三生带来的2018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古代文学常识专题训练及解析——古代文学常识的集中训练。具体如下:

21、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“苟合”是一个古今异义词,在古代汉语中,它指曲意逢迎。  

B.“舅姑”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,在本文指的是丈夫的父母。  

C.“国家”在古代有国家和帝王别称两个意思,在本文中是前一种。  

D.“易”指的是《周易》,它是儒家重要经典,是六经之一。  

【原文:珪,字叔玠。幼孤,性雅澹,少嗜欲,志量沉深,能安于贫贱,体道履正,交不苟合……泰每为之先拜,珪亦以师道自居,物议善之。时珪子敬直尚南平公主。礼有妇见舅姑之仪,自近代公主出降,此礼皆废。珪曰:”今主上钦明,动循法制。吾受公主谒见,岂为身荣,所以成国家之美耳。……史臣曰:王珪履正不回,忠谠无比,君臣时命,胥会于兹。《易》曰:”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。”叔玠有焉。】  

22、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“荫补”,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。“荫”指庇荫,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。  

B.“中国”,古指中原地区,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代,以为居天下之中,故称“中国”  

C.“谏官”,指掌谏诤的官员,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。  

D.“宿儒”,“宿”指努力工作的人,“儒”指读书人,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。  

23、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“内艰”,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。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,母亲去世。按照当时的规定,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,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。  

B.“夺情”,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,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。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,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,但因深受军民爱戴,英宗命他留任。  

C.“乞留”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。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。赵豫、赵登、孙遇都因百姓“乞留”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。  

D.“大计”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,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。在正统十年春的“大计”中,赵豫成绩出众,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。  

24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登进士第,又可称为进士及第,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。  

B.兵部是古代“六部”之一,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,军械,军令等事宜。  

C.庙号是皇帝死后,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,如高祖,太宗,钦宗。  

D.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,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。  

25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古代男子有名有字,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,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的。  

B.谥号是古代帝王、大臣等死后,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,如武帝、哀帝、炀帝。  

C.嗣位指继承君位,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,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。  

D.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,又可借指宫廷;“诣阙”既可指赴朝廷,又可指赴京都。  

26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太学,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。博士,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。  

B.知贡举,主试者称为“知贡举”,就是“特命主掌贡举考试”的意思。  

C.经筵.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。  

D.循吏,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、奉公守法、爱民富民的地方官。

 

27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郎,古代为议郎、中郎、侍郎、郎中等官员的统称。战国始有,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。  

B.迁,移动、搬换、转变之意,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。  

C.奉钱即资助之钱,如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中“高祖以吏繇咸阳,吏皆送奉钱三,何独以五”的“奉钱”即是此意。  

D.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,“疏”原意是疏通的意思,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。

 

28、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,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,一般不外传,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。  

B.制诰,皇帝的诏令。知制诰,官名,指承命草拟诏令。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、掌诏诰、典诏诰等名称出现,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。  

C.古代帝王、诸侯、卿大夫、高官大臣等死后,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表彰其功绩,称为谥或谥号。  

D.致仕,交还官职,即退休。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“致仕”,古人还常用致事、致政、休致等名称,盖指官员辞职归家。

 

29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,始设予汉代,为中央官学、最高学府。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,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。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,隶国于监。  

B.冠,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,也称弱冠,表示成年。冠礼在宗庙里进行,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。  

C.进士,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,宋代进士分为三等:一等称进士及第,二等称进士出身,三等赐同进士出身。  

D.书是对帝王的呈文,有不同的称呼,如章、奏、表、疏、封事等,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,是一种秘密的奏议。  

30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太学,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。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、学问最渊博的人。  

B.忧,又称丁忧。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,官员必须停职居丧,期间不准为官。  

C.爵,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。中国古代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爵位。  

D.拜,本是一种礼仪,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,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。  

31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“黜陟”指人才的进退,官吏的升降。其中“黜”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,“陟”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。  

B.“陛下”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,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,对帝王的敬称。  

C.“逆龙鳞”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。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,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。后人用“龙鳞”指皇帝或其威严。  

D.“徒流”是古代刑法。“徒”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,“流”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。  

32、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大理寺,中央司法机构。北齐定制,历代沿置,掌司狱定刑,长官为大理寺卿,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。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。  

B.黄河在古代被称为“河”或“河汉”,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“河”,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“江”。文中所提到的“河北”,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。  

C.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,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,宰相的权力比较大。文中的秦桧,为了控制诸将,特意把岳飞、韩世忠、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,转为文官。  

D.雅歌投壶,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,雅歌谓歌《雅诗》,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,能够投中者即获胜。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。  

33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,举进士,指参加进士科考试。  

B.谏议大夫,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,专掌议论。隋唐仍置谏议大夫,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,另设补阙和拾遗。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。  

C.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,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,如高祖、明宗、太宗。  

D.字指古代男子成人,不便直呼其名,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。  

34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河东,古地区名。黄河流经山西、陕西两省,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,指今之山西省。  

B.卜筮,古时预测吉凶,用龟甲称卜,用蓍草称筮,合称卜筮。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。  

C.五行,即儒家所说的“五常”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又可指孝的五行,即庄、忠、敬、笃、勇。  

D.黔黎,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,指百姓。黔,黑色;黎,古通“黧”,亦指黑色。也有“众多”的意思。【原文:郭璞,字景纯,河东闻喜人也。璞好经术,博学有高才,而讷于言论,词赋为中兴之冠。好古文奇字,妙于阴阳算历。有郭公者,客居河东,精于卜筮,璞从之受业。公以《青囊中书>九卷与之,由是遂洞五行、天文、卜筮之术,攘灾转祸,通致无方,虽京房、管辂不能过也。  

惠怀之际,河东先扰。璞筮之,投策而叹曰:“嗟乎!黔黎将湮于异类,桑梓其翦为龙荒乎!”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,欲避地东南。】  

35、下面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“嘉靖”是明世宗的年号。汉武帝开创了年号纪元先例,自此,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。  

B.中国古代官吏变迁制度中,“擢”是指选拔提升职务,“迁”是指调动官职,“左迁”是指降职,  

C.文中“中国”指中原一带,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,“山东”是行政区划名,不是指崤山以东地区。  

D.文言文中,人名称谓前往往加上籍贯名称,如“咸宁侯仇鸾”,即咸宁人,姓“侯”名“仇鸾”。  

【原文:曾铣,字子重,江都人。自为诸生,以才自豪。嘉靖八年成进士,授长乐知县。征为御史,巡按辽东。悉斩诸首恶,悬首边城,全辽大定。擢铣大理寺丞,迁右佥都御史,巡抚山东。俺答数入内地,铣请筑临清外城。铣素喜功名,又感帝知遇,益图所报称。念寇居河套,久为中国患,上疏,条八议以进。请帑金数十万,筑边墙御寇,期三年毕功。时严嵩方与言有隙,欲因以倾言,乃极言套必不可复。阴诋言。故帝乃遣官逮铣。成宁侯仇鸾镇甘肃时,以阻挠为铣所劾,逮问。】  

36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京兆:地名,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,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。  

B.奉诏:接受皇帝的命令。奉,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。诏,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,亦即诏书。  

C.御史中丞:官名,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,唐复置御史大夫,亦往往缺位,仍以中丞代行其职。  

D.仪同三司: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。三司即三公。唐代称御史大夫、中书、门下为三司。  

37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进士,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,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,称为进士。  

B.大学士,又称内阁大学士、殿阁大学士等,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。  

C.刑部是古代“六部”之一,是掌管刑法、狱讼等事务的官署。  

D.释褐,脱去平民衣服,喻始任官职。七品,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。  

38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诸生,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、府、州、县各级学校,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。  

B.御史,自秦朝开始,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,负责监察朝廷、诸侯官吏,一直延续到清朝。  

C.宦官,也指太监,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、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。  

D.谥,古代皇帝、贵族、大臣、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。  

39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,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,也可以是继承位子。  

B.刺史是古代官职名,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,在这里仅是虚衔。  

C.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,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,比如雍熙。  

D.赠,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,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。  

40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  

A.贞元,年号。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,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、要事,常常要更改年号。  

B.明经,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,始于汉武帝时期,至宋神宗时期废除。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,故以“明经”为名。  

C.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、大臣、贵族(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)、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,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。  

D.乞骸骨,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,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,回老家安度晚年。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。  

2018届高三古代文学常识练习题答案  

21、C(从文章来看,此处的“国家”应是帝王别称,指皇上。)  

22、D(宿儒是年老博学的读书人,宿指年老的,长期从事某种工作的。)  

23、A(内艰指遭遇母亲丧事。)  

24、D项错误在于“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”,而是被“预定”,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“皇储、储君”。  

25、C(“嗣”的本义是(经皇上恩准)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,而不是最年长的儿子。)  

26、A(“博士,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”错,在文中是官名。)  

27、C(奉钱有两个意思,其一是资助之钱。其二是薪俸。在本文中应该是薪俸之意。)  

28、C(“表彰其功绩”错,应为“褒贬善恶”)  

29、C(进士,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。)  

30、A(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,不是一种学位。)  

31、A(“黜”“陟”的意思说反了。)  

32、B(“河汉”指的是“银河”,“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,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”。)  

33、C(唯一错误,可以有多个庙号)  

34、C(C项错误在于,对“五行”的理解不对。在本文的语境下,“五行”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,即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。)  

35、D(“侯”是封号,姓仇名鸾。从后文“乃代鸾狱中草就”可知,文言中人物姓名在前文用姓名全称,后文只出现名,不出现姓。)  

36、B(奉,恭敬地用手捧着。)  

37、D(“七品十八级”错,应为“九品十八级”。  

38、C(应是“专供皇帝、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”。)  

39、D(“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”错误,过于绝对化。)  

40、C(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。)  

以上就是良乡吧归纳的2018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古代文学常识专题训练及解析,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;

 

上一篇:

下一篇: